<
    配合着洋务运动,大步向前。

    “轰轰轰轰……”

    电闪雷鸣。

    苏曳拿出平板,很快就收到了负八妹的消息。

    “苏曳,我也觉得军事改革成功之后,旗务改革就没有那么紧迫了,可以徐徐图之。”

    “因为王莽新政操之过急,导致覆灭,算是前车之鉴。”

    “但后来我仔细研究后发现,王莽新政的路本就是错的,他的很多政策看似先进革新,其实反而是在走回头路。”

    “而你走的路,则是正确的。尽管没有完全被历史证明过,但也被部分历史和现代事实证明过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,这句话是对的,但也是错的。”

    “在做事之前,在坐上这个位置之前,可能真的很多人都是相差不多的。可一旦坐上了这个位置,当他们埋头开始奔跑的时候,那就不一样了。”

    “只要方向是对的,那就在行动中修正,而不要妄想着修正后再行动。”

    “你的基本盘稳固,大可以去做,哪怕犯错也不要紧。”

    “不要等到浑身无法动弹了,再想着去奔跑,去跳跃。”

    “跑起来,跑起来,带着你的国家跑起来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次日,大朝会!

    慈安太后牵着小皇帝进入宝座。

    不知道为何,今天的她,竟然比以往都更加迫切见到苏曳。

    苏曳对她来说有光环是不假。

    但是苏曳之前所做的,其实没有太打动她,唯独昨日的暧昧细腻,让她屡屡回味。

    恭亲王奕讠斤站在左边,苏曳站在右边,两人都在文武大臣的最前列。

    “吾皇万岁,万岁,万万岁!”

    行礼之后,大太监增禄高呼:“有本奏来。”

    苏曳出列:“臣有本。”

    顿时,慈安太后娇躯微微一颤,隔着帘子,甚至都要流露出哀求的目光。

    苏曳,咱们昨天不是说好了吗?

    先暂缓的吗?

    但是,昨日她以身体不舒服为由,提前散朝。

    今日这朝会刚刚开始,总不能就这么散朝吧。

    文武百官,全部屏息。

    昨日,苏曳的奏报被太后中途叫停,大家就知道,一定是惊天动地的新政。

    众人也隐隐知道是什么。

    但其实还是不敢相信,苏曳会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新政。

    诚然,确实有不少底层旗人渴望改革旗务,去寻求活路。

    铁杆庄稼养了几百万旗人,但是也禁锢了很多旗人。

    按照政策,旗人只能有两项职业,做官和参军,不得从事农业,商业和手工业。

    但是做官和参军的旗人,毕竟还是少数,剩下大部分都无所事事。

    但实际上,大部分旗人还是安于现状的,是不希望动这份铁杆庄稼。

    你想解放他们的生产力,大部分人其实还不希望被你解放。

    而且,苏曳这个改革旗务,算是相当彻底了。

    动的可不仅仅是铁杆庄稼,还有旗人的很多上升通道,甚至内务府都要改革。

    这个蛋糕,算是动得非常彻底的了。

    苏曳也曾经想过,旗务改革,要不要动内务府。

    关于内务府的资料,苏曳看了很多,而且此时正在亲眼见证。

    这个满清独有的机构,也代表着旗人特权的象征,此时已经腐败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了。

    后世出自于《北京社会科学》的论文《晚清内务府腐败问题探析》稍稍浅尝辄止谈论,也已经看出一二。

    单纯一个小小的八卦,道光皇帝一个鸡蛋多少钱?光绪皇帝觉得吃鸡蛋很奢侈,就能看出内务府之腐败。

    “昨日,臣提出了三条新政,深化军事改革,成立招商局,禁绝鸦片。”

    “今日,臣继续阐述第四条新政,改革旗务!”

    于无声处听惊雷。

    满朝文武震颤。

    你……你果然还是提出来了。

    接下来,满朝文武静寂,听着苏曳一条一条念出改革旗务的条陈。

    文武百官,包括慈安太后都听得心惊肉跳。

    苏曳,你之前不是这样说的啊。

    你之前明明是说先成立旗务改革衙门,然后向朝野征集意见,再渐渐制定政策的。

    先吹风,再制定政策,再推行政策,至少还有七八年的缓冲期。

    而现在你一条条,就这么清晰地念了出来。

    那……那就没有缓和的余地了啊。

    竟然……是这么地彻底吗?

    不但要动底层旗人,中层旗人的利益。

    甚至连上层旗人的利益,也要彻底动摇。

    内务府一年才多少量银子啊,也就是二三百万两而已。

    这你也要动?

    你就算把内务府的银子全部弄回去,又发不了财?

    但是,苏曳不得不动。

    因为内务府是旗人特权之象征。

    苏曳第四条,改革旗务的条陈,洋洋洒洒几千字。

    他整整念了一个时辰。

    满朝文武脸色越来越难看,尤其是八旗的王公大臣,冷汗直流。

    念完之后,苏曳道:“太后,臣请成立旗务改革衙门,臣亲自领衔,并且举荐怡亲王载垣,军机大臣崇恩,倭仁学士,进入此衙门。”

    倭仁顿时一颤,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抉择。

    首先,他对旗人之腐败也深恶痛绝。

    但是他对苏曳的很多新政,也完全反对。

    什么科学,什么工业,倭仁最最反对。他是理学家,觉得那样会动摇国本。

    而且他说的国本,不是满清八旗之国本,而是中华之本。

    他觉得西学不能引入,更加不能让国人学习,否则会变夏为夷之危险。

    不过,在派遣留学生出国一事上,苏曳倒是没有那么急迫。

    他已经先在九江成立了好几个新式学院。

    教材自己编,里面有洋人教师,也有国人教师。

    而且不仅有高端的学术学堂,也有注重实践的工程学堂,甚至医学院都有。

    未来确实会派很多人出去留学,但会在国内先打好根基,再送出国。

    纯新式教育,是一套体系,至少需要十几年时间,才能让一个人成才。

    而苏曳的九江,充其量也就是六七年时间而已。

    所以他的大部分学堂,还是工程学堂,一般实践,一般培训的那种。

    就是很多年轻人,想要在工厂里面升值加薪,就必须在学堂进行培训学习。

    未来洋务运动铺开的时候,他希望能够从九江走出足够多的人才,这样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。

    听到苏曳奏报,慈安太后陷入了无比的为难之中。

    讨厌的苏曳,又这样。

    又是先斩后奏,就是欺负她性子软。

    但她怎么办?

    如果否掉了苏曳,也就是君臣不和。

    这个后果,她已经经历过一次了。

    上一次裁撤八旗军,她只是稍稍表现出不赞同,结果就被肃顺和端华等人政治绑架,直接站在了军事改革的对立面了。

    接着,就是新军的分裂,满汉对立。

    而最终的结果,是苏曳靠着百万人的大战,一场场大胜,挽回了局面。

    但肃顺、端华等几十万,全部被斩首。

    这样的后果,她绝对不愿意再经历一次。

    但是,直接同意改革旗务,她又实在是害怕,肯定会引起惊天动地的。